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两岸聚焦 > 黄埔90年 两岸合制纪录片致敬

黄埔90年 两岸合制纪录片致敬

每日商报   2014/7/6 21:26:28

  旺报记者李怡芸/台北─深圳报道

  两岸艺文界首次就1924到1927年的历史共同合作纪录片《黄埔》,由大陆制片及策展人邓康延筹划近两年,并由台湾知名制作人陈君天担任导演,共同打造10集纪录片,日前在深圳的“惊涛伟岸──黄埔军校90周年致敬展”上首映,邓康延说:“这部纪录片,只以中国人的立场致敬。”

  “不论当年那个黄埔生是在西安还是延安,他只是不惜一死换一国之安。”深圳越众影视董事长邓康延感慨,全世界没有哪所学校有过这么多的墓碑和勋章,约有一半的学子未能再返母校,但这样的黄埔军校和黄埔人,国人的认识并不够。不忍于历史记忆在遗忘中消失,基于抢救口述历史,邓康延花了两年时间赶制纪录片并筹办展览,他说:“即使是今天的致敬,对于那些逝者已是迟到。”

  邓康延曾陆续拍过《寻找少校》、《发现少校》和《先生》纪录片,他指出:“如果《先生》是讲中国的文士,《黄埔》就是讲中国的武将。”而《黄埔》他更找上曾以《一寸山河一寸血》蜚声国际的台湾导演陈君天,以“从人说起”的方式,将纪录片分为纪录学校开创到北伐誓师的“黄埔前传”,以及22次大会战为线索,纪录黄埔生牺牲贡献的“黄埔英烈”两部分,其中,前传里所实录的10余位黄埔将领中,已有8位故去。

  陈君天当年拍《一寸山河一寸血》累积大量老兵的访问资料,成为拍《黄埔》的素材,从中再去弄清楚这些老兵是几期生,做到什么官衔,在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话,“光是影像就堆满了七八面墙。”除了梳理这些第一手影像数据,为了使片子能让现代观众产生共鸣,陈君天也采用了过去历史类纪录片鲜少尝试的手法,包括引入非专业演员参与演出、情境回放、融汇动画和历史图片影像等。

  为求真实重现,《黄埔》的主景在已列为古迹的黄埔军校旧址完成,影片中上课就在原来的教室,吃饭就在原来的食堂,睡觉也就在当时的寝室,重现当时黄埔生活。陈君天说:“两岸人马像疯了一样分秒必争,8天抢拍了60几场戏,宛如又打了一仗。”

  除了《黄埔》纪录片集两岸之力合作完成,“惊涛伟岸”向黄埔致敬展,也汇集了两岸黄埔家属或藏家的收藏品,包括台湾作家张晓风把父亲的7枚胸章送去展览。该展在深圳欢乐海岸创展中心展出至7月15日,邓康延表示:“正在洽谈年底到台湾展出。”

| 新闻推荐

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中山北路631号晶晖商务大厦20-D座  邮箱:htx@hztaixie.org  电话:0571-87161107
浙ICP备110256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