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垃圾分类14年市民从不适应到自动自觉
杭州日报 2014/7/8 14:41:20
垃圾围城是我国很多城市面临的困境。 广州在一些市民反对开建第四资源热力电厂(原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后,政府出台多项应对措施,最新的一项是:7月10日起推广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制度,楼道垃圾桶将全面取消,垃圾分类列入街道政绩考核。 国内外研究表明,垃圾分类是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手段。然而,2000年6月起在北京、上海、广州等8地开展的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至今效果不明显。 在我国台湾,台北市从2000年起推行“垃圾不落地”的强制垃圾分类政策,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由2000年的3000吨,降至现在的1000吨,成为世界上罕有实现了“垃圾零掩埋”的大都市。 为什么台北的垃圾分类能够成功?市民为何会转向支持垃圾焚烧? ■台北垃圾分类特点 台北2000年起实施“垃圾不落地”的强制垃圾分类政策,垃圾费改为随袋征收(以往跟水费一起征收),形成了“污染者付费,多扔垃圾多出钱,少扔垃圾少付费”的机制。 民众投放垃圾前,必须按规定把垃圾分好类,装入专用的付费垃圾袋后,定时定点投入垃圾车;如果不使用专用的付费垃圾袋,垃圾将被拒收;市民投放的垃圾有专人抽查,一旦发现未按规定分类,将被罚款240元-1200元人民币;偷扔垃圾将受重罚,举报者可拿到20%罚款作为奖励。 如果有人制造、贩卖、购买或使用假冒的专用收费垃圾袋,除了罚款数千元至数万元,伪造和贩卖者还可能要坐牢1至7年。 实施初期,台北每年处罚违规行为4万余起,现已降至不足1万起,完善的法规体系和严厉的处罚措施是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 据统计,台北每户家庭原本每月需缴垃圾费约32元人民币(随水费征收),随袋征收后,每月只需大约8元人民币用于购置专用垃圾袋,这极大提升了民众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最初不适应现在很自觉 家庭主妇为减垃圾买菜会更省 “垃圾分类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我如果上班或者出差,一定会将扔垃圾的因素考虑进去。比如晚上7点收垃圾,那我就不会安排这个时间跟人约会。”台北世新大学的老师、教育电台主播董珍銮说,她住在台北市北投区。 当年对垃圾分类的不适应,董老师仍记忆犹新。 “台北从2000年开始尝试‘垃圾不落地’,小区边上的垃圾桶都没有了,住户家的垃圾必须定时定点送到垃圾收集车里,要自己掏钱买专用的垃圾袋。所有垃圾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如果在不可回收的垃圾里发现过多的可回收品,清洁员可能拒收。” 董老师说,因为“垃圾不落地”,原来垃圾桶放置地卫生很差的问题消失了。虽然最初不适应,但换来了环境好转,所以多数市民认为值得。 近日,在台北附近著名景点“淡水老街”,记者目击了垃圾收集车沿街收垃圾的过程:两辆黄色专用垃圾收集车缓缓开来,播放着特有音乐,听到音乐后,两边住户陆续来到收集点将分类好的垃圾投掷到车里。匆匆而来的人群中,有花甲老人,也有小朋友。 董老师认为,14年之后,台北的垃圾分类已深入人心,还改变了市民的生活习惯,“买专用垃圾袋要花钱,处理垃圾麻烦,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买菜做菜时一定会计算好量,以免浪费、制造更多垃圾”。 台北市政府环保局第五科(负责垃圾分类)科长崔浩志是台北垃圾强制分类的见证者,她记得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带着市政府工作人员上门推动“垃圾不落地”政策的艰辛,“现在终于有了回报”。
小区垃圾 公民自治 管委会买冰柜存厨余垃圾 台北市内湖区“大湖公园家”是有18年楼龄的小区,两栋楼住户约200户,在台北属于中等偏大型小区。 小区守望相助管委会洪主委说,台北2000年起实施“垃圾不落地”的分类办法,“我们跟其他小区市民一样,到晚上8点就准时将分类好的垃圾提下来,排队扔到垃圾收集车里。虽然很麻烦,但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慢慢也习惯了”。 “但确实很不方便,碰到下雨,要冒着雨扔垃圾,如果有事错过了扔垃圾的时间,就会面临家里垃圾发臭的尴尬。2010年,管委会征集全体业主意见后,决定改造出一个垃圾收集室。”洪主委说。 小区管委会总干事长周先生说,垃圾收集室设在地下停车场一个房间,经过改造,地面墙面都贴瓷砖,装了除臭机,耗资折算成人民币约8万元,最有创意的是花4000元买了个大冰柜贮存厨余垃圾,“你闻一下,是不是闻不到臭味”? 周总干事长打开冰柜,里面有两个垃圾筒,一个装“养猪厨余”,另一个装“花肥厨余”。其他可回收垃圾则分装在十几个密封垃圾桶里,细致分为纸品、泡沫、塑料瓶、金属瓶、玻璃瓶等。为了监督住户按规定扔垃圾,收集室还专门装了监控摄像头。 “101大楼”垃圾分类是标杆 有世界最先进运送及减量系统 台北“101大楼”是热门景点,也是垃圾分类处理的一个标杆。 “101大楼”租赁部的林芷怡说,每天,大楼有商业住户约1.1万人、访客2500人、游客数万人,高人流量带来巨量垃圾。不过,在大楼巡视,无论哪个角落都很难发现散落的垃圾,特别是游客最多的89层观景台,洁净如镜。 林芷怡说,“101大楼”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垃圾运送及减量系统”:所有垃圾在经过分类后,通过大楼67个投递门,进入封闭的重力滑槽,经粉碎等处理后,坐滑梯到达地下2层的废弃物处理中心。 在废弃物处理中心,有多达数十种分类,多位工作人员紧张地忙碌着,将可回收垃圾进行人工分类,纸类垃圾用专门的压缩机压好,厨余垃圾贮存在一个专门的冷藏室,工作人员说:“温度一般在4-5℃,确保不易变质;且只设三个(垃圾)桶,满了立刻通知人来收走。” 由于精细的分类回收,“101大楼”资源回收率惊人。林芷怡说:“2012年资源回收量占垃圾量为61%,而2013年是68.79%。若加上工程废弃物,2012年资源回收量占垃圾量为71%,2013年是75.92%。由于‘台北101’在减能环保上的努力,它被美国‘绿建筑’协会授予证章,成为全世界最高的‘绿建筑’。”
垃圾焚烧的收益 发现金回馈居民 建游泳池健身房图书馆给民众免费用 台北市政府环保局长吴盛忠说,台北目前有三个垃圾焚烧厂,2010年起垃圾填埋场已经全部停用。无论是垃圾焚烧厂还是填埋场,如今都成为台北的景点。 北投垃圾焚化厂,高速电梯直抵120米高的旋转餐厅,这里是台北垃圾焚烧的“名片”。走进厂区,绿树成荫,几乎闻不到异味,看起来就像一间普通工厂。 在台北第一座垃圾填埋场——福德坑垃圾填埋场,台北市政府环保局职员崔浩志说,这里从1985年启用、1999年不再新收垃圾,当年这儿是一座800多万立方米的垃圾山。现在,这里是一个绿草成茵的草场,与一个公园相连,不时有民众从数十米高的坡上坐着滑草板冲下来。 吴盛忠说,台北几个垃圾填埋场都在复绿,比如1985年封场的内湖垃圾填埋场决定重挖,兴建自行车道,变身为16公顷大的亲水景观绿地,让“台北之耻”的垃圾山,变身为供民众休闲游憩的“北市之肺”。 为何人见人憎的垃圾焚烧厂,现在得到民众特别是周边居民的支持?吴盛忠认为,一是公开透明的监督,二是对附近民众的回馈。垃圾焚烧厂每两个月要把运行状态的各个指标公开上网,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的排放一目了然。 此外,台北的垃圾焚烧厂,每烧一吨垃圾,就要拿200新台币(约合40元人民币)出来分给附近居民,另外还建了游泳池、健身房、图书馆和篮球场等回馈设施,提供给附近居民免费使用。 综合羊城晚报、城市发展研究、环境卫生工程等报道 |
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中山北路631号晶晖商务大厦20-D座 邮箱:htx@hztaixie.org 电话:0571-87161107
浙ICP备110256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