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阳新登籍台胞曹乃人 弱冠离家老大回 一腔热忱报桑梓
富阳日报 2014/10/31 11:10:11
在推动富阳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必将镌刻下一个人的名字,他叫曹乃人。 曹乃人,富阳新登籍台胞,1929年生,富阳市旅台同乡会常务理事。 他的命运是中国两岸历史的一部缩影。1948年离家赴台求学,1949年两岸分离,一别40载。1987年两岸打破隔绝状态,第二年他回大陆探亲,始与亲人团聚。1989年,在东莞投资,成为首批台商。此后,他与家乡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不但自己慷慨捐资支持故乡教育事业、投资建厂、牵线富阳新登籍台胞设立教育基金,还积极为两岸乡友寻亲、联络、运送骨灰、赴台接待提供帮助……但凡涉及两岸交流交往的事,尤其是新登涉台事务,其间总少不了曹乃人先生的身影。 日前,老先生回乡探亲,我们前往拜访。步入耄耋之年,曹老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对往事历历在目,条理清晰。说到与亲人的分离,他几欲哽咽;谈及对家乡的回报,他连连摆手,只道应当如此。“我们身在台湾,心中牵挂的始终是这片故土,和割不断的骨肉亲情……”
曹氏因经商有道,在新登有些名气。100多年前,曹乃人的祖父曹子垣从萧山迁居至松溪,到大生商店陈氏处习艺。后因陈氏后人缺乏经验怠忽家业终败落,将店铺盘给了曹家。自此,曹家在新登开枝散叶,世代经商。 1929年,曹乃人出生在新登城西门外利济桥边曹宅,为家中长子。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动荡的时局伴随着他的求学路。从城郭小学(今新登镇中心小学)和福光小学结束启蒙教育后,曹乃人赴临安昌化,到浙西临时三中分部就读初中。该校分部设在昌化山区一座庙宇中,从新登翻山越岭需两天时间才能到达,半年返家一次。当年郁达夫的儿子、侄子均在该处求学。 之后,曹乃人因体弱多病不堪长途跋涉,初三时转学到杭州宗文中学(今杭十中)。毕业后进入杭州树范中学(今杭十中)。此时抗战胜利,生活安定,得以顺利完成高中学业。 那时,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叫钟人杰。他是新登新浦人,服务于国民党空军,抗战期间在四川成都工作,胜利后返回南京,经常回故乡探访亲友。钟人杰与曹乃人的姨丈周东光为好友,因曹宅位于新登城内,故此回乡时留宿在曹家。其间和曹父聊天,谈起日后要去台湾。曹父萌生让儿子去台湾读大学的念头,便向钟人杰讨了个人情,让带小儿一块儿去台湾。 1947年12月25日,曹乃人高中毕业。家里住了3天,接到通知要去台湾。妈妈让他收拾衣物,隔日去杭州带上大妹。二人便跟着钟人杰一家老小搭火车从上海坐船到了台湾。 两兄妹只当去一个远点儿的地方读书,放假就能回家,根本无法预料历史的转折竟生生地将他们与亲人分隔万水千山,一别40年。 成家立业,扎根宝岛望故乡 到台湾后,妹妹转入台中女中高三年级,一年后完成学业经乡友介绍进入台湾铁路局工作。曹乃人于1949年被海军机校电机工程系录取。 1949年,国民党撤退至台湾,两岸进入对抗,完全隔绝。但人们并不能预见这样的状态会持续多久,曹乃人仍盼着回家看看。随着时间的流逝,时局毫无扭转的希望,他们才逐渐死心。 幸好台湾有一个舅舅,兄妹俩不至于孤苦无依,但生活终是捉襟见肘。 1954年,曹乃人大学毕业,授衔海军少尉、获工学士学位证书,被分配到海军造船厂,两年后调职海军总部,任舰上电工官职务。 1960年,曹乃人与爱人孙绮美成婚。孙绮美是福建莆田人,因父亲服务国民党空军多年,12岁时随父母到台湾,初中毕业后考取台北师范学校,以教师为终生职业,长达27年。夫妇俩育有二子,长子兆平,次子兆祥。 在1959年左右,国民党政府为刺激经济,开放政策吸引外商来台投资,免除税金和冲退税等各项优惠,外资企业的薪水待遇颇为可观。1969年,曹乃人退伍后被美商飞歌公司录用。他至今记得领到的第一笔薪水,比原来高6倍之多,着实让一家人高兴坏了。 在飞歌的工作经历,让他学到不少经商理念。两年后,曹乃人和乡友罗玉文合作开设宏元电业公司,他负责整体管理业务。1976年,曹乃人离开宏元,与朋友合股再创金桥电业公司。当年美国正流行电子游戏器,各种零件需求量非常大,公司初成立就盈利颇丰,家境日益宽裕。 心系故土,明月何曾是两乡 1978年,曹乃人此时早已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对家人的牵挂越来越深。父母是否健在,兄弟姐妹们过得好不好,家乡是不是大变样,这些念想辗转心头,让他夜不能寐。 舅舅此前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后,全家移居美国丹佛市。大约1975年,舅妈前往上海探望父母顺道去杭州见亲友,见到了曹乃人的二妹,将台湾的情况转告他们,并获知曹家父母康健,姊妹和美。 经此,一家人结束30年音信全无的煎熬。 曹乃人迫不及待地和家人开始通信。信先寄到美国,由舅舅寄去杭州的弟弟家,等弟弟收到了打电话到老家,再派人到杭州取。一封信,两度跨越太平洋,辗转数月。来回一趟,就是半年光阴。可是,对于30年生死未卜的曹家人来说,这已足够幸福。 1985年,在各方朋友的协助下,曹乃人夫妇、大妹与大陆的父母姐弟在香港会亲。老父老母已是身子伛偻,兄弟姊妹双鬓斑白,光阴待人刻薄,却切不断骨肉亲情。一家人紧紧拥抱,潸然泪下。 为了使后代不忘祖根,铭记故乡,曹父给两个玄孙取名为“爱新”和“爱登”。 响应号召,投身祖国经济建设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商、通航,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 彼时,大陆国门初开、百废待兴、急需吸引外资。台湾则生产经营成本逐步攀升,岛内制造业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不少台商欲往大陆寻觅商机。但台湾方面对两岸经贸往来限制严格,更未开放台商投资。直到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受到大陆方面的欢迎。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进一步促成台商投资大陆的第一波浪潮。当时,许多台商把大陆沿海地区作为加工出口基地,以台湾接单—大陆生产—香港转口—海外销售的模式,大量转移岛内以轻纺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石化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以电子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曹乃人就是其中之一。 1988年,金桥电业公司研究开发通信用线,供应美商摩托罗拉等客户,业务蒸蒸日上。由于台湾人力资源不足,曹乃人打算将工厂移往大陆,多次前往东莞石碣作前期人员培训工作。至1998年,正式在大陆建厂,成立东莞达晨电业制品有限公司。 上世纪80年代末,大陆台资企业已有1000多家,投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他们带来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式、经验,为大陆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骨肉团聚,少小离家老大回 两岸隔绝状态打破,交流逐渐增多,曹乃人开始准备回乡探亲之路。 新登籍老兵周军炎与曹乃人是亲戚,知道他将回乡的消息后,非常激动,联系上他希望能一起回家。台湾国民党老兵是一个历史造就的特殊群体。国共内战后期,国民党抓了大批壮丁入伍,众多弱冠之年的年轻小伙远离亲人随部队来到台湾。由于兵源缺乏和争取美援,国民党一再推迟老兵退伍。退伍后,国民党授予他们“荣誉国民”(即“荣民”)头衔,并每隔半年发放退休金,但他们身无长技,大部分担任警卫、保安等工作,且年岁已大,无法成家,集体住在“荣民院”里,生活并不幸福,时时刻刻思念家乡亲人。随着两岸关系改善,“回家”成为他们一致的心声。 曹乃人毫不犹豫地答应带周军炎回家,且慷慨相助。随后又结识10余名新登籍老兵,曹乃人便成了“探亲团团长”。 1988年5月,曹乃人夫妇和乡友、老兵共14人先到香港办理台胞证,规定每人限购一大件、两小件礼物。5月5日,终于搭上飞机,实现渴望已久的回乡之旅。一路上,老弱残兵,有聋的有瞎的,曹乃人热心地帮他们填写各种表格,平安走过通关走道。每一道繁琐的程序都在提醒着他们两岸骨肉分离的无奈与痛苦。 到达杭州笕桥机场后,前来迎接的车辆将他们带到富阳县招待所,当时的县长为首批团组返乡台胞们举办两岸乡亲联谊会,向同胞乡亲们致以热烈的欢迎。此次富阳新登籍台胞团组返乡在富阳两岸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晚,曹乃人抵达家门时已是夜幕低垂,老父老母坐在门口等着儿子回家共进晚餐,弟妹们、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们亦是济济一堂,翘首以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时隔40年,再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站在出生的曹宅门口,曹乃人不禁泪湿满襟。 首次返乡,牵线搭桥振兴母校
在台乡友罗玉文与曹乃人为故交,时年已经商发迹,十分富裕。曹乃人回到台湾后,将福光中学的情况告诉他,希望能一起帮助母校改造教学环境,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学水平。两人此后经常在一起讨论振兴母校的方案。1989年5月,做好一切准备,曹乃人和罗玉文率13位乡友回到新登。 在校长及教育界、文化界有关人士的共同研商之下,振兴计划很快敲定。罗玉文慨然承诺,拿出2500多万元,其中1400多万元捐献给福光中学(原湘主中学)、湘主中小、福光完小、长兰小学和庭松小学,用于校舍新建、教学管理和师生生活;资助湘溪公路、长兰村、横山下村及校外支线公路建设。其余1000万元投资设立福光电工厂、杭州加油站、杭州安桥玻璃有限公司和杭州安特工艺品有限公司,希望能以企养校。由于资金及时到位,振兴措施得力,短短几年,福光中学等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质量迅速提升。 此外,曹乃人首次回乡时带来新登湘主籍台胞徐锡廉的遗嘱,将遗款一部分交其后裔,其余6000美元捐献给了新登中学。 造福桑梓,为故乡教育事业作贡献 在回乡探亲前,台胞们因台湾当局长期的舆论引导,心中也有诸多顾虑。而首次回乡的经历,让曹乃人彻底打消疑虑。之后,他和妻子、妹妹每年都回乡探亲,祭扫祖坟,拜访亲友,尽享天伦。他还将自己往返海峡两岸的实例,说给其他对故乡魂牵梦绕又犹豫不决的同胞听,让他们愉快地踏上返乡探亲之路。 这些年,曹乃人非常关心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2002年,他捐献10000美元,以父亲的名义为新登中心设立“曹杰生奖学基金”,旨在向品学兼优而家境贫困的高中学生提供经济援助。 2003年,新登镇中心小学百年校庆,曹乃人得知祖父子垣公迁居新登以来,曹氏有54人先后在该校接受启蒙教育,欣然解囊,以曹氏校友名义捐献9万元筹建“子垣图书室”。 此外,妻子孙绮美向新登基督教会捐献10万元。长子兆平于2000年投资20万美元在新登创办了新大生(杭州)工艺品有限公司,每年创汇创利,为当地政府增加税收,也解决了许多人的劳动就业。 除了自己慷慨捐建,曹乃人还积极牵线联系乡友为故乡教育事业作贡献,新登中学现已设立的奖学金有7项,其中4项均为曹乃人联系旅台新登同乡捐赠设立。除了前面提到的“徐锡廉奖学金”和“曹杰生奖学金”,还有1995年设立的“过永奎奖学金”,7000美元;2007年设立的“曹俊生奖学金”,10000美元。 仁义助人,积极促进两岸交流 曹乃人平易近人,慷慨豪爽,故旧亲友找他,总是尽己所能提供帮助。他少时曾在福光小学就读,得知唯一健在的老师俞杰老先生生活困顿,解囊济助,从1999年起,将老师安置在富阳市天主教颐宁老年公寓安度晚年。 早年,新登籍旅台同胞有百来人,分居台湾各地。虽没有组建同乡会,但一些热心乡友自发组成互助团体,做一些发放奖学金、安葬乡友、带骨灰回家、清明上坟、协助大陆后裔找寻祖辈坟墓等工作。曹乃人重仁义、乐助人,是互助团体的骨干,在同乡中享有盛誉和威信,而新登城西曹宅,则成为新登籍台胞返乡探亲的义务“接待站”。若干年后,曹乃人被推举为富阳旅台同乡会(即原台北富阳同乡会)常务理事,在富台两岸交流事业中尽心尽力。 他积极促进海峡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1999年,新登乡友、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率领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赴台访问演出,曹乃人夫妇热情接待,尽力提供便利,使红楼剧团演出圆满成果,轰动台北,有力地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2001年,当时的富阳市市长孙建华率领工商界人士一行23人访问台湾,台北富阳同乡会邀请旅台同乡出席招待会。曹乃人做了大量工作,带动新登籍台胞踊跃参与。2001—2012年,富阳市自行组团的10多个赴台交流团组,均受到了曹乃人先生和台北富阳同乡会的热情接待。 2013年,富阳成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两岸民众的交往更频繁、交流更深入、合作更紧密,一路走来离不开曹乃人等富阳籍台胞们的无私奉献。 如今,家乡日益繁荣,子孙后辈生活安乐,本来无需牵挂,但曹乃人即便86岁高龄了,仍坚持每年回乡,与家人团聚,仿佛要将分离40年的遗憾在有生之年得以补全。 |
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中山北路631号晶晖商务大厦20-D座 邮箱:htx@hztaixie.org 电话:0571-87161107
浙ICP备110256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