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问候语小插曲(王江涛/中国地质大学学生 )
每日商报 2014/11/3 9:25:55
记得体验营开始时,一些在台上致辞的领导们在讲话开始时,都会进行礼节性的问候,因为是作为各种发言的“标准用语”,大部分在场的同学,尤其是大陆的同学,都对此极为熟悉,大家静静地听着发言内容。 然而,在安静的会场中,几个台湾同学用一声亲切的“早安”予以响应,就显得十分响亮而刺耳,因为,我并未预料到在这个节点上会有这样的交流对话,所以,内心还是一惊,现场的节奏也有些乱。但是,正是这一句稀稀落落的“早安”,瞬间把讲话的仪式感去除了,随之而来的是日常的交流感。 因为,一般来讲,就我个人经历,在公开场合,尤其是面对许多人的较大的正式的场面进行讲话的时候,讲话开头的礼仪用语,即俗称的“打招呼、问候”,是作为流程的固定部分而出现的,截至讲话结束前的时段,所有时间属于讲话人的单向传播,毕竟,主持人已经邀请了他来讲话,这是一个程序问题,也是一个次序问题,仔细地聆听体现着对讲话人的尊重。 但是,台湾同学对这样的场合似乎有另外的习惯。在几天的行程里,我注意到,一些同学不止一次地跟讲话人道早安,作礼仪性回应。只不过,因为在场的人们并非都有这样的响应,因此,“早安”的声音很弱,而且越来越弱。 这个现象虽然很容易理解,只是习惯的差异罢了,但是其中的思维冲突却耐人寻味。礼仪,是一种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尊重以及对自己的行为约束的过程。 见面打招呼,问好,是一种礼仪。不随地吐痰,保护身边环境,也是一种礼仪。礼仪既跟文化环境有关,也与表达的场域有关。但总的来说,在人与人的交际中,礼仪是一个很好的润滑剂,能够帮助双方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大陆学生对致辞人的问候所表现的“安静”,是对讲话人的尊重,在属于讲话人的时间内,随意打断别人的说话,在未经其本人授意的情况下,并不是合适的行为。一般来讲,致辞中的问候与致辞内容,约定俗成地属于一体,在正式的场合中,更是这样。因此,理应予以充分的尊重。 而台湾同学的“早安”以人际沟通的方式,在会场上对致辞人的问候予以响应,则显得更加富有人情味,发言人既可以及时实现与听众的呼应,又可以稳定心态,还可以让讲话氛围变得更加亲切,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般来讲,在大陆学生的场域礼仪中,遵纪守礼,维护整体氛围的和谐,凡事以和为贵,多为他人考虑,是较为普遍的处事逻辑。而在台湾同学的个性化的“早安”表达中,似乎更强调个人的情绪流露,更倾向于小范围的人际互动,更多平等地考虑双方的情感体验。这些在这次关于两岸青年生活习惯中的“问候语小插曲”中,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理解。
|
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中山北路631号晶晖商务大厦20-D座 邮箱:htx@hztaixie.org 电话:0571-87161107
浙ICP备110256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