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两岸聚焦 > 台湾地区人才断层要上中下游一起解决

台湾地区人才断层要上中下游一起解决

华夏经纬网   2012/8/13 9:49:30

台“国科会主委”朱敬一、“行政院政务委员”管中闵等几位学界,近日均对人才断层问题提出警语。朱敬一更直言问题再不解决,很快会“死状甚惨”。 

   其实,过去几年,不同领域中人才缺乏又迅速流失的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话题;但问题人人皆知,答案却不清不楚。二位语出惊人,正反映出这种无力感与急迫感。 

   人才有很多种;有些人才具备与生俱来的异秉,但更多的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及训练,而习得能够持续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能力。前者是天才,原本稀少;而后者则是各行各业,不分公私部门都应该尽力发掘、晋用,并全力留住的对象。因此,所谓人才断层,至少涉及了没有人才、晋用无门,以及无法留人等三个层次的问题。 

   先看没有人才的问题。若说台湾没有人才,或许言过其实;但没有人才,可能是人才数量不敷所需,也可能是人力素质不具备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能力。台湾硕、博士人数即将突破百万,按人口比堪称世界第一,所以看来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 

   过去十年,岛内高等教育广开大门,让硕士大学化、博士硕士化,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学子留学的意愿,他方面又未能针对产业、社会所需设计教育训练内容,导致高学历却非高能力的结果。特别是人才养成所需要者,往往不是学富五车的广博学识,而是主动思考,以创意解决问题的态度及方法,以应付不同阶段的挑战;因此,学用严重脱节。 

   为应付暴增的学生人数,各大学只能采取被动式的教学,使得学生欠缺思考,创新应变的训练与方法,只会低头看眼前,从不抬头看世界。加上少子化趋势,除台、清、交等名校外,各大专院校都普遍面对招生不易、资源短缺的问题,导致教师无心设计教材,又因学生素质低落而意兴阑珊。如此恶性循环,无怪乎有跨国企业指台湾人才比一张纸还薄。 

   再谈晋用无门的问题。台湾近年经济发展趋缓,就业机会减少,自然影响人才获得发展的空间。对于私人企业而言,因有各种发掘、晋用人才的机制,而且弹性很高,问题或尚相对较低;反而是部门,长期在防弊的思维下,使得晋用管道极端僵化。政府用人,非但一切按考试分数的高低,决定晋用与否,而有更高多元人才需求的高级文官,其选任制度也仍然是以公务员身分为限,致使有助于提供政府更为宏观、创意的人才,即便愿意屈就于明显低于民营企业的薪资,也没有参与的空间。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感慨台当局缺乏人才,比二十年前更加“保守多、创新少”,其来有自。 

   最后是留不住人的问题。人才流动通常是好事,只要能有新血加入,反而有助于引进更多元的思维。但台湾现在面临的,却是人才流出多过流入的人才赤字问题。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偏低的薪资、过于保护的海外人人聘用条件,及欠缺完善的配套,皆是千夫所指的主因。 

   这类问题在研究机构尤其严重;除了大陆高薪挖角外,香港、澳门的大学教师起薪,早就是我们的四、五倍,而如“打肥猫”等原本应该用在防杜公营事业酬庸的机制,竟也一体适用在如工研院、卫生研究院这些需要国际顶尖人才,协助岛内研发创新迅速跃进的机构上。在竞争对手多所礼遇,我们却百般限制的情况下,如何能不造成人才赤字? 
 
   同时,许多保护本地劳工的制度,不但防堵外籍蓝领劳工,也一样阻碍海外高阶人才的引进。甚至如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市场,也同样的基于保护主义而设有诸多限制。 

   人才断层是个系统问题;必须从上游改善教育制度、中游增加晋用机会,到下游加强留用人才诱因同步下手,才有办法加以改善。但前二者涉及体制改革,须要即刻开始,但短期无法见效;所以,强化吸引人才的诱因,改善包含大陆在内的外来人才的导入环境,也是因应短期的特效药。 

| 新闻推荐

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中山北路631号晶晖商务大厦20-D座  邮箱:htx@hztaixie.org  电话:0571-87161107
浙ICP备110256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