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号工程”与工业经济相得益彰——部门城区负责人谋划转型升级
杭州日报 2015/1/21 10:18:43
1 以“一号工程”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詹敏(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 高新区(滨江)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GDP增速为11%,全区工业销售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增长21.7%。数字的背后,是网络通信、物联网、信息软件、数字安防等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华三通信、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浙江中控、聚光科技等一大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为什么高新区(滨江)能有这样的发展?第一,坚持抓主业,形成产业特色。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拒绝“大而全”,选择“小而精”,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做“加法”,在传统产业上做“减法”,政策支撑体系也就清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格局就逐渐形成了。第二,坚持抓人才。我们率先实施了招才引才的“5050”计划,吸引了一大批人才落地。比如聚光科技,两个“海归”就成就了一个产业。第三,坚持抓改革。改革若抢先一步落到实处,就能给地区发展带来先发优势。2014年3月1日,国家工商登记改革措施出台,而高新区(滨江)却在2013年底就完成了方案,2014年1月1日起率先实施。短短三个月的先发期,却使滨江去年新增企业登记5351家,同比增长114%,注册资本达230亿元,同比增长233.6%,这就是先发优势。 对高新区(滨江)而言,我们率先完成了产业的转型,现在80%以上经济贡献都来自高新技术产业,我们面对的主要是产业不断“升级”的问题。眼下,企业转型升级的难题就在于融资难、拓展市场难、人才引进难等方面,这也是政府可以“有为”的地方。我们认为,在服务企业方面,政府要有“店小二”细致周到的服务精神,但对高新区(滨江)来说,更要有能力当好企业的“鉴赏师”和服务的“志愿者”:一方面是能够鉴别产业、项目、企业的好坏,有鉴别才能把握重点、才能精准发力;另一方面要乐于奉献、精准服务,多一些长远眼光,少一点功利主义,更多关注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坚持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 智慧大江东,魅力生态城 杨军(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 大江东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其中化工几近半壁江山,另外纺织化纤占20%,这些工业多数是“五个过度依赖”型产业,必须转型升级。怎么转型升级?这就要求我们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进绿色生产、清洁生产、低碳生产,更好地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我们的定位是“智慧大江东,魅力生态城”,“一号工程”便成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好突破口。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一是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十大产业园。主要包含智慧轨道产业园、航天航空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清华同方创业园等;二是抓好产业链上的招商,推进重大项目落地。没有大项目,所有转型都是空谈。目前,福特汽车、青年莲花、东风裕隆、西子航空等重大项目均已落地;三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目前,临江国家高新区、中科院杭州科技园、浙江省高校产学研联盟等平台已落户大江东,去年还召开了全省科技创新峰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去年三季度以来,大江东各项创新指标较上年有了明显增幅,新引进中小微科技企业54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幅为25.22%。 去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83%以上,规上工业税收占全区财政总收入75%以上,但其中贡献度最高的还是化工、化纤、纺织等传统产业,贡献不小,压力也很大,为我们产业转型升级留出了空间。 3 聚焦八大专项行动,推进“一号工程”新开篇 洪庆华(市经信委党委书记、主任) 我们将充分发挥“一号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职能部门统分结合、两力合一作用,聚焦实施八大“专项行动”,扎实推进“一号工程”新开篇。 一是智慧应用专项行动。加快实施全市智慧应用三年行动计划,协调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城管、国家网上产品质量监管协作三大基础性平台建设;加快智慧医疗、智慧景区、农村电子商务等与民生领域相关的智慧应用;加快实施“宽带杭州”战略,推动杭州网络基建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新能源汽车发展专项行动。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超额完成6000辆推广应用任务;加快推进比亚迪、万向等新能源汽车项目;深化微型纯电动汽车的“分时租赁”模式,保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三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专项行动。深化“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加快阿里云、华数云、华三云、萤石云四朵云建设;积极发展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等移动互联网新业态;加快移动电子商务在丝绸、服装、化妆品等时尚产业中的应用,发展O2O商业新模式;促进在线设计、定制生产、远程检测等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柔性化和服务化。 四是智能制造专项行动。着眼于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推动制造业中高端发展;重点抓住集成电路、芯片、传感器三大核心环节,推进一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的应用。 五是工厂物联网专项行动。加大物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推动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在余杭区试点的基础上,全年重点实施30个工厂物联网、机联网等智能化制造示范项目和10个智能工厂样板。 六是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加快实施以结构性节能和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发展路径,引导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严禁水泥、钢铁等高能耗项目,严控印染、化纤、数据中心等高能耗项目,适当发展信息经济基础性、公益性的耗能较高项目;严格执行能耗等量减量置换,采用市场化手段倒逼企业转型发展。 七是园区再提升专项行动。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再造一个杭州工业平台为目标,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明、集聚功能强的“创新型、高产型、生态型、融合型、服务型”五型园区。 八是精准对接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全面梳理整合现有工信经济政策,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导向和信息经济要求的产业扶持方式;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以180余家10亿元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深化“一对一”精准对接服务机制;深化中小企业服务,落实“四张清单一张网”工作。 4 增强服务企业意识,改善创业创新环境 马杭军(市审改办主任) 去年,我市紧紧围绕“四张清单一张网”的工作要求,做深做实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深化代办服务、健全服务平台等文章,得到了广大企业的积极肯定。 去年6月,富阳市发布了全国第一张县级权力清单,将行政权力从7800多项削减至4825项,削减率达38.1%。7月份杭州市本级公布的权力清单对部门上报的14476项权力事项进行大幅清理规范,保留3215项,下放1012项,清减率达70.8%。同时,我市探索建立责任清单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加快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及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边界。制定《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清单》,在企业投资(含外资)项目管理方面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目录,清单以外实行备案管理。 为进一步提升投资项目审批效率,市政府向各主城区政府下放建设工程项目相关市级审批管理权85项;将涉及45个市直部门的4412项权力事项以及建设工程项目交易权限委托给大江东管委会行使。自2014年10月份建设工程项目市级审批管理权限下放主城区以来,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等5个老城区已受理建设工程审批事项532项,办结416项。 2015年,我们将建立健全“四张清单一张网”;推进主城区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放权以及“办事不出大江东”有效落地实施;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强化涉审中介机构治理;探索工商“多证合一”,进一步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模式,建立投资项目建设领域诚信体系;优化各级平台功能,推行“一口受理”,实行“限时办理”,严格“规范办理”,坚持“透明办理”,推进“网上办理”,打造“高效、便捷、最优”的行政(便民)服务体系,为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做出新贡献。 1 高新产业 怎么继续升级? 2 传统产业为主 怎么转型升级? 3 如何实现信息经济 与工业经济的双赢? 4 行政服务部门如何为 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环境? 报道延伸 杭州即将出台“人才新政27条” 龚正书记强调,人才竞争是杭州输不起的一场决战,“一号工程”核心的核心就是人才。杭州发展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一号工程”、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继续走在全国重要城市前列,关键要靠人才的支撑和保障。 去年10月,我市出台了《杭州市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实施意见》,从发放购房补贴、提供人才租赁房、发放租赁补贴等3条途径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未来5年将投入8亿元,重点保障业绩贡献突出在杭无住房的高层次人才,更好满足各类高层次人才的住房需求。 加强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是市委、市政府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市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从不久前召开的市“一号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传来消息,一项全新的重量级“人才新政27条”即将公布。 市有关部门介绍,“人才新政27条”按照“整合、提升、扩面”的原则、处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把原来分散的人才政策进行整合创新,内容涵盖了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工作和生活方面的问题,着重在引进培养、创业扶持、生活保障等方面完善提升。为了更加便于人才操作,相关部门还制定了具体操作细则,明确政策内容、申报条件、办理流程、所需材料等,让人才能够看得更清晰、弄得更明白、用得更便捷,切实发挥出黄金政策的黄金效益。届时,从世界顶尖人才、国家和省市的高级人才甚至是偏才、专才,都能享受到在户籍、住房、医疗、社保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
|
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中山北路631号晶晖商务大厦20-D座 邮箱:htx@hztaixie.org 电话:0571-87161107
浙ICP备11025644号-1